据媒体报道,近日,俄罗斯外籍院士、苏辙后人”苏文的身份持续遭到质疑。8月17日,澎湃新闻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县委宣传部获悉,该县正在走程序注销郏县东坡书院,“预计下午就能走完流程”。此外,原计划投资33亿元的郏县东坡书院综合体建设项目已自动作废且当地未进行实质投入,未造成经济损失。
尽管当地政府声称“未造成经济损失”,但这一闹剧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却远不止于一场投资骗局,而是暴露了当前社会在学术头衔崇拜、名人身份攀附、地方政府招商盲目性以及社会监督缺位等方面的深层次症结。
苏文最引人注目的身份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然而这一头衔很快被俄方否认。事实上,近年来类似“水院士”“假专家”的案例屡见不鲜,一些境外机构通过贩卖荣誉头衔牟利,而国内部分人士则利用信息不对称,将这些头衔包装成“国际权威”以谋取利益。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学术评价体系的扭曲,头衔不再是学术能力的体现,而成了社交名片和商业筹码。
地方政府和公众对“院士”“专家”等头衔的盲目崇拜,使得这类骗局屡屡得逞。苏文之所以能顺利与郏县签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外籍院士”的光环。这种对头衔的迷信,反映出社会对真正学术价值的判断仍停留在表面,而非实质贡献。
苏文自称“苏辙第41代后人”,但这一说法被苏氏宗亲质疑为牵强附会,类似现象并不罕见,近年来,从“孔子后人”到“朱元璋子孙”,各种名人之后层出不穷,甚至成为某些人获取社会资源的“通行证”。
攀附名人之后的现象,本质上是文化消费的功利化表现,地方政府希望借助名人效应发展文旅产业,而投机者则利用这一心理,虚构身份以获取信任。郏县作为“三苏”故里,对“苏辙后人”自然格外重视,但恰恰是这种文化焦虑,让苏文有机可乘。真正的文化传承应建立在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共识之上,而非虚构的血统叙事。
苏文事件中,郏县政府的表现同样值得反思,据报道,苏文是在“省领导引荐”下与当地签约的,而郏县方面承认“背调有局限性”。这种依赖“领导背书”而非科学评估的招商模式,暴露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压力下的浮躁心态,重“政绩形象”而轻实际效益,重“投资规模”而轻风险管控。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在自媒体和学者多次质疑苏文身份后,郏县仍未能及时采取行动,直到媒体曝光才匆匆注销机构。这种被动应对的态度,反映出部分地方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上的惰性,缺乏主动纠错的机制和勇气。
苏文的骗局之所以能持续三年,除了地方政府疏于核查外,社会监督的缺位也是重要原因。在事件曝光前,尽管已有学者和自媒体提出质疑,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权威媒体介入,真相才浮出水面。这说明,当前社会在信息甄别和公共监督方面仍存在短板,公众对“权威头衔”的盲从,使得骗局得以长期存在。
此外,事件也折射出公共理性的缺失。在真相大白后,仍有部分人认为“反正没损失”,这种对欺诈行为的宽容,实际上助长了投机者的气焰。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对造假行为零容忍,无论其是否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苏文事件虽已落幕,但它留下的教训值得深思。只有回归理性、重建信任,才能让投机者无处遁形,让真正的文化与学术价值得到尊重。
配资114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