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金力永磁的风电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钕铁硼磁钢样品,敲开了全球风电巨头西门子的大门。对方工程师检测完性能参数后,直接反问:“你们怎么做到的?这数据接近日本供应商的水平了。”但紧接着,对方又抛出一个难题:“不过,重稀土成本这么高,你们能稳定供货吗?”那时候,金力永磁的研发人员心里清楚,核心的晶界渗透技术还被国外企业严防死守,高端磁材制备工艺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追平的。
十年过去,当年的“追赶者”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全球稀土永磁产销量的老大。2024年,金力永磁以全球28%的市占率拿下了第一的宝座,尤其在风电领域,每十台直驱电机里就有三台用的是他们的磁钢。连特斯拉、比亚迪的驱动电机,金风科技、西门子的风电机组,都离不开他们的产品。8月25日那天,股价单日暴涨20%,市场上几乎所有人都开始讨论:这个“全球第一”到底含金量如何?
一、“全球第一”的含金量,到底成色如何?
如果只看产量和市场份额,金力永磁这个“第一”确实没啥水分。2024年,他们高性能钕铁硼磁材产量干到了2.6万吨,全球份额11.3%,排到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到了2025年,产能规划更是激进的6万吨,要是真能实现,全球每三吨磁材里就有一吨是他们家的。
他们的技术突破是关键。晶界渗透技术这玩意儿,原本是日本企业的看家本领,重稀土用量大、成本高。金力永磁的研发团队啃了几年硬骨头,最后居然把重稀土用量砍了50%到70%,磁性能还稳在高端水平。特斯拉4680电机用的就是他们的“无镝磁钢”,单台成本直接降了230元。
但问题来了:规模第一不等于赚钱第一。2025年上半年,金力永磁的毛利率回升到16.39%,虽然比去年同期大涨89.2%,但对比日本TDK的25%,差距还不小。换句话说,他们能造出最多的磁材,但赚的利润却不如别人厚。
二、机构资金的态度:真看好还是悄悄撤退?
散户们最爱跟风机构,但机构们的操作今年有点迷。2025年二季报显示,前十大机构持仓比例占到45.82%,看着挺吓人,但仔细一看:比上一季度少了0.47个百分点。易方达创业板ETF还在减仓,虽然减的比例不大,但信号值得琢磨。
外资倒是来了点新动静。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新进前十大股东,安联保险(AllianzSE)也在9月增持了H股,作价每股22.2港元。不过整体上,海外大机构跟进的不多,多数还在观望。
机构的纠结其实不难理解:金力永磁的估值确实不便宜。动态市盈率一度冲到76倍,比银河磁体的42倍、TDK的30倍高出一大截。业绩增长虽然猛,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涨了154.81%,但能不能持续撑住高估值,谁心里都没底。
三、业务结构的隐忧:押注新能源,但新故事还没长大
金力永磁的业务结构,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成也新能源,困也新能源”。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和节能变频空调两大板块占了营收的大头,合计贡献超70%。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客户固然优质,但行业增速一放缓,压力直接传到上游。
风电领域也不轻松。虽然全球装机量还在涨,但国内海上风电的补贴政策退坡,装机增速已经开始放缓。金力永磁在风电板块的收入占比约7.3%,增速明显不如新能源汽车。
他们不是没找新出路。人形机器人被公司寄予厚望,专门成立了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事业部,CEO亲自盯梢。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及工业伺服电机领域收入1.33亿元,已经实现小批量交付。但说实话,这规模还不够看,特斯拉Optimus就算量产10万台,磁材需求也就1500吨,仅占金力永磁2025年产能的3.75%。从“小批量”到“支柱业务”,还得熬上好一阵子。
金力永磁的全球第一,是实打实用产量堆出来的。他们的技术突破、成本控制、客户绑定,都配得上“中国制造崛起”的剧本。但二级市场的游戏规则不一样:光环越亮,期待越高,容错空间反而越小。
76倍的估值,意味着投资者已经提前预支了未来几年的增长。机构资金的小幅撤退,或许是在提醒:故事好听,但别忘了算算账。而业务结构的依赖症,短期内依旧无解,机器人、低空经济这些新概念,还得等订单落地才能变成真金白银。
散户要是真想盯紧这家公司,三个数据不能放过:毛利率能不能站稳20%、机器人订单有没有突破万吨、机构持仓是不是持续回流。毕竟炒股炒的是预期,而不是过去的头衔。
配资114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